數位島嶼線上徵件特展

生活有許多面向,每雙眼睛都有不同的觀察,數位島嶼徵集大城小事,看見屬於臺灣的日常。

生活有許多面向,每雙眼睛都有不同的觀察,數位島嶼上徵集大城小事,看見屬於臺灣的日常。

為鼓勵數位島嶼會員分享更多不同的觀察,並引導其拍攝記錄不同主題。數位島嶼自移至數位文化中心維運起每季辦理徵件活動。提供獎狀、紀念品鼓勵民眾投件,提升大眾對於隨手記錄生活周遭景象的關注與重視。歷次舉辦的徵件,例如:老店老攤老買賣、俯瞰臺灣、什麼樣的十年?放學後回家前等,不論是以翻拍、掃描投件,或是數位相機拍攝,在在顯示出仍有不少民眾持續默默在關心臺灣這塊土地。自2013年移轉至數位文化中心起,至2015年9月止,除因網站改版曾暫停舉辦一次外,每隔三個月即辦理一次徵件活動,共舉辦8次圖文徵件,共吸引約713人參加,徵得約2,815張影像,各主題旨趣如下。

  1. 放牠的手在你心上 (2013年9月):2013年7月底,三隻鼬獾確診為狂犬病病例後,社會瀰漫著恐慌的氣息,棄養、毒殺動物的事件頻傳。數位島嶼響應【放牠的手在你心上 facebook 串聯活動】邀請會員為島嶼上的生命留下影像,再次檢視人、動物與自然環境間的聯繫。
  2. 信仰的力量─臺灣信仰圖像(2013年12月):配合數位文化中心辦理的「千歲巡狩─數位島嶼王船文化展」,以信仰為主題,和世界宗教博物館合作,徵求臺灣的信仰圖像。無論是原住民傳統信仰、基督宗教、伊斯蘭教、佛教、道教、臺灣民間信仰、日式神道教、印度教、猶太教…期待從虔誠的群像面容、莊嚴的宗教建物、崇敬的祭典儀式中,認識並珍視臺灣的信仰文化,也透過這些圖像,感受臺灣的生命脈動。
  3. 檳榔寫真(2014年6月):配合數位文化中心辦理的「紅脣與黑齒─檳榔文化特展」,透過對於檳榔文化的記錄,進一步認識臺灣及中國南方嚼食檳榔的習俗,也觀察臺灣各地的檳榔種植景觀。
  4. 漫步街路(2014年9月):配合數位文化中心辦理的「思想‧重慶南路」特展,從重慶南路書店街的故事,延伸至臺灣各地的街道故事,無論是牯嶺舊書街、文昌家具街、博愛路相機街、萬華青草巷……漫步城市或鄉村,邀請會員透過影像分享每條街道的風華絕代。
  5. 島.雨(2014年12月):臺灣四面環海,氣候溫暖潮濕,年平均降雨量高達2,500公釐,是世界降雨量平均值973公釐的2.5倍。但因為地狹人稠,每人每年可分配的雨量僅約4,000立方公尺,2005年甚至在環境永續指標ESI (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) 評比中,被評為全球146個國家中,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。因此,在東北季風吹拂的12月中,數位島嶼邀請會員分享觀察到的「島‧雨」景象,一同「看見」而後「珍視」島上寶貴的水資源。
  6. 島嶼嘩聲(2015年3月):配合數位文化中心辦理的「學動運生─戰後學生運動特展」,在乙未年的首檔徵件,嘗試拋出「社會運動」這個有些矛盾又衝突的議題。邀請會員一同反思社會運動的本質是什麼?是否可能透過一般正常管道發聲?而不同人們所看到社會運動又是甚麼樣子呢?期待不同群體能夠透過影像彼此對話、了解,進而更深入地認識,我們的島嶼。
  7. 廢棄.環境.永續(2015年6月):生活無虞、物資豐富的社會,不斷有新鮮事物被創造,在快速更新的同時,各種物件、屋舍加速邁向廢棄的命運。倏忽衰敗的物品,無論是否仍有剩餘價值,常常被棄置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;而各處的廢棄建築,更是以殘破牆垣,硬是在花花世界中封存各種破敗的、被淘汰的,甚至是被刻意遺忘或忽視的生活軌跡。頂著盛夏豔陽,數位島嶼邀請會員造訪這些島嶼暗角,透過影像思考如何重新維護、經營,從廢棄永續走向環境永續!
  8. 早安臺灣(2015年9月):日出、日落是攝影愛好者最喜愛的拍攝時刻,此時的陽光角度恰巧能替景物打上斜光,一切事物在此時看起來也更有生命力。除了風景名勝的日出景緻,也邀請會員捕捉島嶼晨光時刻,無論是走進公園,打坐、跳土風舞、練太極,或是拜訪人聲鼎沸的早市,希望透過此主題,記錄臺灣的晨間常民文化。

特展網站

數位島嶼線上徵件特展

入選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