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海唱片盤帶數位典藏

數位化四海唱片所藏之盤式磁帶,以原始錄音檔案再現華人時代之聲。

數位化四海唱片所藏之盤式磁帶,以原始錄音檔案再現華人時代之聲。

計畫期間2014年下半年始
執行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沈冬教授
數位化
筆數
  1. 數位化數量:988卷盤帶。
  2. 建立典藏檔:1,044份。
  3. 分割瀏覽檔:5,841份與數位化後設清單。
相關發表
  1. 2014臺灣音樂學論壇,演講題目:唱片之外:戰後四海公司母帶中的錄音現場。(摘要全文
  2. 2015 PNC年會,演講題目:Beyond Vinyl: The Significance of Digitalizing Open-reel Tapes at Four Seas Records (in the session of “Digitization and Online Accessibility of Music & Fine Art Material”) (摘要

近年來隨著大眾對聲音文化的重視,臺灣社會吹起一股黑膠唱片懷舊風,一時之間各類專書、展覽和數位典藏計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然而有另一項鮮為人知的聲音文物,相較於黑膠唱片更為珍貴脆弱,令各大國際學術機構紛紛發出「拯救歷史,刻不容緩」的呼籲,而這項特殊的聲音文物即為─盤式磁帶(簡稱盤帶)。

所謂盤帶,是最早的磁帶類別,在戰後被廣播電台、唱片公司等視為錄音母帶而使用,相較於圓盤唱片大半是量產的商業出版品,盤帶則包含獨一無二的錄音,同時其具備能將聲音剪輯分軌的特性,亦標誌了臺灣戰後錄音技術與唱片製作的蓬勃發展,因此保存價值也就更高。2014年在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沈冬教授的引介之下,數位文化中心得以接觸到臺灣1960-70年代重要唱片公司─四海唱片所收藏之上千卷錄音盤帶,並於下半年與沈教授合作,正式展開「四海唱片盤帶數位典藏計畫」,針對盤帶在過去後製剪輯所使用的黏著劑,因年代久遠、環境濕氣而導致黏著劑與母帶產生如脫落、乾裂等現象,重新移除替換,還原母帶原始音質,並依「國際聲音與音像典藏協會」(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,IASA)訂定之聲音典藏格式,將盤帶音源數位化成「典藏檔」及「分割瀏覽檔」兩種類型。

四海唱片成立於1955年,創辦人廖乾元與作曲家周藍萍(也就是後來替香港邵氏公司發行之黃梅調電影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配樂的作曲者)合作,於1960年代初出版了一系列《四海歌曲精華》,開啟臺灣有體系灌錄原創國語流行歌曲的市場,當年出版的歌曲如〈綠島小夜曲〉、〈回想曲〉、〈美麗的寶島〉等,至今仍被視為經典,傳唱不已。除國語流行歌曲外,四海實行多元的經營策略,大量出版國樂、藝術歌曲、主題音樂、跳舞音樂、兒童歌曲,推動了早期校園民歌的發展,不只在臺灣獲得成功,也在東南亞廣受歡迎,成為臺灣音樂走向國際的主要推手。由於當年臺灣作為「自由中國」的象徵,華人世界重要的音樂家都與臺灣關係密切,他們的作品及演出也都保留在四海。由此而言,四海唱片不但是二十世紀後半葉臺灣之聲的保存者之一,它還保存了華人世界的時代之聲,具有高度的歷史意義及保存價值。

在四海唱片所藏之盤帶資料裡,附有錄音師、作曲家和製作人的手寫紀錄單,並保留了許多尚未剪輯完成的錄音工作帶,從中能夠聽見歌手的練唱聲、樂手的說話聲,甚至是一遍又一遍、一句又一句的NG版本,令人彷彿身處當年的錄音現場,更難能可貴的是,從中發現許多失傳和從未發行的歷史之聲,換句話說,盤帶的聲音資料,其重要性或能建構一部有別於黑膠唱片的戰後華人音樂史。